记四八届校友吕凤岐学长的夫人万祥玉教授

0000-00-00 10667

执子之手 夫复何求 精神风度绝佳的万祥玉教授更愿意大家把她当作一位普通学者和交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来对待,而对他们夫妇为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巨大贡献,她总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她是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主任医师,也是美国医学界一位受人尊敬的妇产科专家。正是因为她 2001 年的一次顺便拜访,重新搭起了吕凤岐学长与母校之间思念的桥梁,才有了后来 500 万美元的捐赠和文选医学大楼的诞生。正如沈晓明副校长(儿科专家)所比喻的:作为妇产科医生的万祥玉教授手中“接生”了交大文选医学大楼,而交大医学院的发展和对医学院学生培养的重担现在又交给了作为儿科医生的沈副校长。 “我的经历证明一个亚裔妇女是完全可以集临床医生、科学研究者和教师身份于一身的。” (摘自万祥玉教授自述) 万祥玉教授年少时的经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是很典型的。1932 年出生于南京,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是女子中学的一位国文教师。 1937 年 5 月上海沦陷后,举家迁到重庆。在重庆生活了八年后,母亲带着他们姐弟于 1946 年追随早在一年前就在台湾工作的父亲搬到了台湾。 “在那段时间里,我失去了两个兄弟中的一个,他患了传染病却无法得到适当的治疗。这个悲剧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使我意识到了医疗的极端重要性,并引我走向了医生之路。” 对于少年时代的趣事,万教授印象最深的就是毕业于燕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母亲总在每天的上午教姐弟俩一首长短不拘的古诗文,并必须把前一天所教的诗文完整背诵出来,当天下午才可以自由玩耍(他们经常跑去游泳)。这样严格而又张弛有度的教学方法,使万教授直到今日还能背诵出很多优美的诗文。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秀的身体素质,造就了今日精力充沛、学识渊博的万祥玉教授。 “二战后,我们全家迁到了台湾。在台湾,我接受了高中、大学和医学院的教育。 1958年 ,我从台湾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申请作妇产专科住院医生,但因我是女性遭到了拒绝。那个时候,妇产科和外科的住院医生是没有女性的。在台湾无法实现我的愿望,我就去美国追逐成为妇产科专家的理想。我在纽约布鲁克林著名的 Kings County Hospital 作了一年的实习医师。然后我去了费城,在 Philadelphia General Hospital 作了三年妇产科住院医生。 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我选择继续深造,并申请到宾州大学的Fellowship (相当于专科医生) 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在那段时间里,我从事了关于避孕、 排卵归纳、腹腔镜摄影等方面的研究。 ” 腔镜手术是一种利用内窥镜技术进行的微创手术方式,手术当中无需开腹,只需在腹腔或宫腔上开2到3个一公分大的“天窗”(可视通道)及手术通道,放入仪器就可将患者腹腔、宫腔内的情形清晰的显示在电视屏幕上,医生可通过精确观察,确诊疾病的原因,施行手术治疗及病理取样,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这个现在在全世界医学界的很多领域广为推广的技术,当年万教授研究时在美国还是起步阶段。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实践,万祥玉已经成为一名资深的妇产科专家,特别是在腔镜领域内成为美国同行中的佼佼者。 “住院医生培训结束后,我曾经想到回台湾从事妇产科教学, 然而,台湾在那个时候对于女性作为妇产科医生依然存在偏见。 1967 年,我和吕凤岐结婚了,他是一个电机工程师。我们决定在纽约定居。从 1969 年起,我在纽约大学医学院开始教学和做临床研究工作。尽管当时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性别歧视问题,我在纽约大学的工作还是得到了肯定。我不太确定那些针对我的歧视是因为我是女性还是因为我是亚洲人,但我总是乐观地面对这些挑战,而且不让这些困难干扰我对事业的追求。相对于我的白种男性同事,我经过了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被晋升为教授。 ” 1970 年,万祥玉是首位把腹腔镜技术引进纽约大学的专家。 “我在临床研究上的主要方向是生殖系统功能,尤其是计划生育。 从 1969 年我到纽约大学工作以后,我选择继续从事计划生育方面的研究。在过去的 35 年中,作为家庭计划部的主任,我除了完成教学和培训住院医生等本职工作外,曾主管了至少 25 项临床医学实验研究。” 谈起自己的职业生涯,谦虚的万祥玉教授谈到有两件事是很值得自豪的。第一件事是在 1997-1998 年,她荣誉地当选为纽约妇产科学会首任女会长。纽约妇产科学会在美国建国之初建立,由纽约著名大学有成就的妇产科医生参加,有会员 200 多名。二十年前万祥玉教授参加学会的时候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位女会员。能得到同行们的公认成为首任女会长,万祥玉教授感到非常欣慰。第二件事是 1996 年万祥玉教授作为主负责人带领的纽约大学研究小组获得批准成为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 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