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凤岐:捐500万美金为母校交大“推车”

0000-00-00 10715

一位心系母校的学子、一位曾经参与美国世贸中心(911事件中瘫塌)建设的工程师、一位勤俭节约的工薪一族,在80岁高龄的时候,信奉“传财不如传德”的他,倾其所有,将毕生积蓄无私捐赠于母校上海交大。 10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文选医学大楼在闵行校区落成。80岁高龄的吕凤岐精神饱满,在耗时两年之后,由他与夫人捐资兴建、以两人父亲名字命名的“文选医学大楼”如期完工。 “大楼的建成,只是走出了一条小路,希望在校领导的领导下,大家共同努力,建成一条超级公路。”吕凤岐说,“做事眼光要大,落手要慢,还要勤快跑腿,齐心协力做好每件事,这样才能建起超级公路。” 在朴素的言语之间,有吕凤岐捐资500万美金的感人故事,也饱含着他简单而深刻的做人哲学。 3分钟电话捐赠500万美金 2000年12月4日,吕凤岐从纽约致电学长谢宗锵,谈到夫人万祥玉不久前回国讲学时,得知上海交大有设立医学院的打算。并表示,他们夫妇商量了一下,想为母校的这项计划作些贡献,并委托谢代向校方表达他们的意愿。谢随后后向校方反映,并请校领导与吕凤岐直接联系。在电话中,上海交大校长谢绳武告诉了吕凤岐学校要修建一幢医学大楼的计划,简单的通话之后,吕凤岐做出了捐资500万美金的决定。 “就3分钟,我就决定了捐500万美金。”对于往事,吕凤岐先生历历在目。 2001年4月8日的校庆活动上,“文选医学教学大楼”举行大楼的奠基典礼。其后,大楼建筑期间,身在纽约的吕凤岐经常关心施工情况,并委托其在上海的学长谢宗锵时常关心大楼的建设。2003年10月,吕凤岐夫妇受上海市侨办邀请从美国回上海参加国庆观光,又专程到工地视察,亲自指导建筑施工。 为母校“推车” 吕凤岐并非富豪,为何捐出了500万美金?事实上,一向生活俭朴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只是为母校“推车”。吕凤岐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一个人推了一辆上面坐着几个人的独轮车在路上行走,忽然车轮陷到一个小坑里,推不动了。这时坐在车上的人跳下车来一起帮助推车者把车推出小坑,并向前推行了几步,然后再跳上车去。小车顺势前进,越走越快。因此他醒悟到:办一件事情,启动阶段往往是最困难的,如果大家都能出一把力,推动一下,根据力学的原理,就能越走越快,事情越办越好。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由此能带动更多的人,那力量就是无限了。” “传财不如传德” 更多普通人德常理在于财富的传承,500万美金为何全数捐出?吕凤岐出身并不富有,据谢宗锵先生介绍,他求学时的生活俭朴大家有目共睹。上世纪50年代吕先生赴美后边打工边读书,吕先生自己是工程师,妻子是医生。他们后来在纽约第30街的家,摆设也很一般。上下班经常安步当车,家务也是夫妇俩亲自操作。有一次住屋漏雨,他自己爬上屋顶修缮,不慎跌下摔成骨折,至今手臂和腿部还埋有钢板钢钉。他有一子一女,都还年轻。 “传财不如传德。”有过切身体会的吕凤岐清楚知道,对于下一辈,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更重要。吕先生的祖父用曾祖母嫁妆典当后的盘缠外出闯荡,并富甲一方。但由于其后英年早逝,到吕先生的父亲时,家中已是一贫如洗,以至后来吕凤岐小时候上学极为艰苦。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吕先生更加坚信“传财是没有用的。”吕凤岐先生说,“对于子女,我希望自己的行动对他们有所启发。” 谢宗锵的一段话从另一个侧面解读了老友吕凤岐的捐款初衷:凤岐在给我的信中说:“我是个不忘本的人”,又说:“为人求福,不沽虚名”。他夫妇俩把自己的今日成就,饮水思源,归功于父母和母校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大楼以凤岐和祥玉的父亲名字命名,是用以纪念他们的父母,建楼是为母校交大的发展作贡献。 -与吕凤岐先生对话- 2004年10月12日,记者随上海市侨联文化交流部部长王鹰一道走进交大,年事已高的吕凤岐先生在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校友会”总干事张伟副教授的陪同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上海侨报》:吕先生上午刚参加了大楼的落成典礼,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吕凤岐:我很满意,大楼非常漂亮,无论从设计规划还是从工程质量,我都觉得很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这样,非常满意。《上海侨报》:吕先生并不富有,为什么会捐出了自己的绝大部分财富500万美金?吕凤岐:我对钱的看法是,钱要用在该用的地方,否则再多的钱积累下来也没用,机会来临的时候,能为母校做一点事情,心里很高兴;对于子女,我的看法是不要传财,而要传德。《上海侨报》:据我们了解,捐款是由吕先生的夫人牵的线?吕凤岐:对,当时夫人回国讲学,后来去了交大,还找到了我当时在交大的成绩单,我夫人还把成绩单复印回去……后来我们就商量后,就决定为母校做点事情,于是就打电话回来向同学谢宗锵表达了捐款的愿望,再后来和谢校长通电话,不到5分钟我们就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