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届校友杨臣勋的故事
2002年圣诞节那个严寒的下午,我坐在杨臣勋学长温暖的小客厅里,听他介绍交大41届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以及自己对母校学子的一份关心。不由被老人善良乐观的人生态度深深感动。他轻软舒缓的语调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带给人如春的暖意。三年前,80高龄的杨学长和妻子竹漪青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每年向上海交大捐赠25万元勤俭助学金。随后,又再次决定每年增加2万美金,资助优秀学生。为表达他们对母校及贫困学子的爱心源远流长,两老又郑重立下遗嘱,并进行公证:把身后的财产作为“勤俭助学金基金”,每年以所得利息资助品学兼优而家庭贫困的学子。这一令人敬重的举动,深深震撼了母校师生的心灵,而杨学长却不让母校为外人道。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母校又怎能让它悄然湮没?两代三人缘结交大 1919年10月12日,杨臣勋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一姐一弟。其父杨孝述(字允中)先生,早年曾就读于南洋公学,后转清华,以庚子赔款赴美留学。回国后曾在南京河海大学任校长。1924年,杨孝述先生到交通大学电机系任教授。两年后,任中国科学社总干事,从事科学发展事业。中国科学社是由一批当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创办,以“科学救国”为宗旨的学术团体。后来成为解放前国内最负盛名的学术团体,社员遍及海内外,与国外著名学术团体均有交流。中国科学社创办了《科学》杂志、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科学画报和出版了大量科技图书。早年杨臣勋为纪念其父,在交大设有“杨允中纪念奖学金”。杨臣勋的姐姐杨?彩1939 年毕业于交大,曾任中国科学院光学机械研究所半导体激光实验室主任。其弟杨臣华194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曾任北京二机部电子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杨臣勋194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有所不幸的是,这一届交大学子“相聚和分手于祖国多难之秋”,在抗战爆发时入学,在日寇攻占上海时毕业。当时交大因日军侵占徐家汇校园,不得不借震旦大学和中华学艺社等处办学,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仍坚持严格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们学有所成。每当杨臣勋回忆当年的读书生活,都会感慨万千地说:“那时,母校好比一个受了创伤的妈妈,历尽千辛万苦把我们这批孩子教育培养成人。”当时,有许多内地来的学生在与家乡断绝音讯,生活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仍奋力求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臣勋从交通大学毕业后,到父亲所在的科学社做《科学画报》编辑,后又担任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副经理。《科学画报》秉承科学社 “科学救国”的宗旨,吸引了茅以升、竺可桢等一批老科学家经常为他们写文章,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向国民宣传科学知识。文革十年遭受劫难解放前夕,杨臣勋与家人创办了新华仪器公司,生产制造了许多高温和恒温的用作材料试验和工业分析的仪器,这对解放初期受帝国主义国家封锁的新中国是一种很大的支持。1955年企业公私合营,杨臣勋服从组织安排,担任了当时属于一机部的上海电工机械厂的基建厂长,开始了建筑专业的工作。正当杨臣勋努力工作,颇有成就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作为单位领导又是资产阶级身份的杨臣勋自是在劫难逃。1966年9月1日,他家被造反派抄没,财物尽丧,连日用家具衣物也一点不留,一家人在文革前的书信、照片等从此片纸无存。一夜之间,杨臣勋从厂长变为阶下囚,下放监督劳动,扫地、扫厕所、通阴沟,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这期间,杨臣勋的父母相继去世,妻子留在香港不能回来,独生女儿在美国读书,只身在沪的杨臣勋孤苦无依。劳动中,他穿的是破旧不堪的衣服;中午,就找一个角落用木板铺地,以砖头为枕,睡个午觉。厂里许多工人对他的潦倒不堪很同情,叫他“孤儿”。 面对噩运,乐观坚强的杨臣勋倒也能随遇而安,凡事想得开,认为“不论顺逆,我还是这样一个我” 。后来,他还觉得这段经历颇值得回味,起码使自己进一步认识了自我。当时,他的一位亲戚、上海著名画家关良为安慰他,亲自为他作了一幅画,还请朱屺瞻、钱君?、程十发、王个?等10位著名上海画家专门为他作画,让他在郁闷时散心。画家们的关爱和艺术的魅力,给身受磨难的杨臣勋带来莫大的安慰。文革结束后,他请人将这些作品精心装裱,还写了题记。如今,这本画册已成为一件艺术珍品。文革后期,杨臣勋被解除了监督劳动,又开始发挥专业才能。他为上海电机厂设计了援助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越南的几个车间和铸工车间、大食堂、地下人防工程等,并负责工程施工,还为电机公司开办的基建讲习班授课。文革结束后,生活重又扬起风帆。他的妻子能从香港回来了,女儿女婿也从美国来探亲,他也几度去香港和美国聚晤。被抄的大部分财物发还,又恢复了原职,并以工人阶级的身份加入了工会。由于工作成就突出,1979年和1981年,他连续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并获教授级高工职称;1983年至1985年,还担任了两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凝聚校友回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