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有您守护 洱海行动久久为功

刘宏伟 丁雯怡 郑斐然 公众号 2019-12-05 3942


苍山洱海 山水相依

      苍山洱海,山水相依。作为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的“洱海月”所在,其迤逦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月照奇景成了当地一道标志性的风景线。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洱海流域社会经济转型及经济发展速度均过快,入湖污染负荷不断持续增加,洱海水体两次大规模暴发过蓝藻“水华”。曾经湖面中倒影的清澈山影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水体浑浊以及随风飘来的恶臭。



      所幸,洱海水质的下降及生态环境破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洱海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被纳入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在这场保卫洱海的战役中,孔海南教授作为项目负责的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团队牵头,十七个国家级科研单位及大学共同组成了“国家队伍”,接手了洱海治理工作。


      

       孔海南教授为首的“国家队伍”扎根大理,夜以继日,投身科研,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现在洱海的水质已经逐步改善,稳定在地表水Ⅱ-Ⅲ类之间,水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初步恢复,在我国的湖泊领域中属水质良好的湖泊之一。然而世界各国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一旦污染的湖泊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是一个需要持续数十年的复杂艰巨的工作,洱海流域综合治理正于习总书记指出的需要“久久为功”。


       

      “我今年70岁了,年底就要正式退休,将从教学及科研的一线退下来。我一直思考要为‘久久为功’的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点贡献。”


老人与海 守正笃实

      孔海南教授并非一开始就从事水污染治理研究的。他原先在武汉的同济医科大学就读环境医学,并于1983年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孔教授作为国家公派“交流学者”留日访学,正是这段访学经历,让他与洱海相遇了。当时孔教授在日本国家环境研究所从事的研究课题中,有一个中日两国间大型湖泊的对比研究项目,课题选定了中国云南洱海与日本北海道的洞爷湖作为对比研究对象。2000年,孔教授回国,专门从事湖泊与河道的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



       为了提升政府、老百姓与新闻媒体对于湖泊流域保护的信心和士气,根据当时国务院领导关于十一五年计划期间应选择一个通过5年的综合治理就能够有明显改善的湖泊的指示,湖泊主题专家组就选择了洱海作为对象之一,同时推选了孔教授来作为洱海项目的负责人,至此,这位老人与这片“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洱海在往后的近二十年中,在老人的生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洱海流域的综合治理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重现昔日洱海“母亲湖”的风光,孔教授克服了不少困难。其一便是他的身体健康方面。洱海海拔有2000米左右,当地的沸点只有93℃,这样的高原现场工作对于2004年曾因严重的心脏病倒下,并住院治疗的孔教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2006年,孔教授第一次与大理州政府领导讨论洱海项目的理念和技术思路时,就再次因为心脏停跳而中途昏倒了。但孔教授因为当时的湖泊领域专家组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国外做过大型湖泊的系统研究,有这方面的经验,未放弃洱海项目。在洱海工作的十几年中,孔教授的心脏病随着繁重的研究工作逐年加重,最后到了每周都犯病需卧床的程度。直到洱海项目全部课题均验收之后,他才回到上海交大的附属医院进行了两次大型心脏手术,病情有所好转。


      

      其二,由于国家重大专项的下拨的国家科研经费数目达数十亿,拨款程序又比较复杂,从财政部经费拨出等洱海科研团队拿到手,花费了一年零九个月。另一方面,洱海项目批准立项之日开始,科研工作必须立即启动,研究基地建设与日常水质分析、上海至大理之间交通费等所需研究经费高达每年200余万元,只能靠孔教授与他的团队挪用其他课题科研费,甚至是个人“存款”,个人“工资”垫付,最困难的时候接近“个人破产”,他们只能借助社会和学生的资助才勉强支撑下来。


守护洱海  久久为功


      山妆台,海为镜。经历了十余年的努力,洱海流域的综合治理已经初见成效。据去年国家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反馈,11月份洱海湖心断面水质为Ⅱ类;与此同时,大理州环境监测站监测结果也显示11月份洱海全湖总体水质为Ⅱ类。这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实现11月份洱海全湖总体水质Ⅱ类。当然,打赢环保攻坚战并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治洱海污染仍然面临着两个很大的难题。



       首先,需要解决洱海湖底沉积的污染物。洱海是深水类的构造湖,流进洱海的来水水质受到外来污染,但是流出洱海流出水水质很好,流入的污染物都积压在湖底,与湖水的污染物形成了动态平衡。深水湖的湖底污染物的处理处置是一个世界难题,这是导致洱海“藻华”周期性的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洱海当地的“井喷式增长”的民宿旅游业与“大肥大水高药”的大蒜等农作物、散养奶牛排泄物也对湖水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这不单单是生活污水治理这么简单,而是关系到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各个部门加强沟通,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向媒体和民众解释清楚,开辟出一条保证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提高洱海水环境、保护洱海水质健康的道路。因此洱海的生态治理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参与。



       目前为止,上海交通大学为洱海治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开展了对大理州贫困县洱源县的定点帮扶,比如免费救治先心病患儿,投资中小学基础建设,培训医疗人才、教育人才和技术人才。除此之外,上海交大在洱海已经建立上海交大大理研究院,在洱海治理取得阶段性成就之后,研究院启动了高原湖泊污染防控、新能源汽车、民族医药、民族文化等八个研究中心的建设,可以说,研究院已在多领域多层面深度融入大理教育、医疗、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大理人民一道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切嘱托。



守护洱海,志在你我;

治理污染,久久为功。

       为了洱海的水清月明,孔教授坚持了十余年。但环境治理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人战、部门战,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各行各业、民众、科研人员共同为之坚持不懈,踏实奋斗,方能还洱海一片清澈。


设立基金  培养人才


       洱海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需要数十年努力的艰巨复杂的工作,洱海流域综合治理需要持续的人才培养,“久久为功”,为了让社会、民众更多地关注、投入到洱海流域的保护事业中,孔教授萌生了成立“洱源保护人才教育基金”的想法。



       孔教授多方奔走,与国家投资集团中国水环境集团等有志于参加洱海保护人才精英的央企共同发起,与交大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总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理研究院及交大校友企业等一起,与大理州的政府、大理大学、滇西应用科技大学、企业一起,共同倡导设立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用以培育洱海保护英才及资助洱海保护科学研究。



       孔海南教授希望通过留本基金的设立,以奖学金、励学金方式,鼓励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开展洱海保护等水生态治理的教学、科研、实践、公益等活动,并开展洱海保护相关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孔海南教授还希望通过基金为大理州的大学培养环境专业的人才,并帮助大理州培训更多的现职环境管理及技术干部,更专业而有效地为洱海理及当地民生提供科学服务。2019年10月24日,孔海南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见证下,慷慨捐资200万元人民币,为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注入了第一笔资金。



      面对“久久为功”的洱海流域综合治理蓝图,孔海南教授希望基金能够得到更多社会力量及海内外校友的加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使基金在洱海治理的宏伟蓝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相比经济发达的上海,在洱海治理初期的生活条件无疑是艰苦的,甚至师生安全都没有保障。但对于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孔教授安之若素。可以说,他整个的求学经历就以当代人少有的坚韧和毅力度过。孔海南教授自豪地说自己人生中六次重大的考试,如考大学、读研、出国等关键时期,都是通过自学通过考试的。作为谆谆教导的老师,孔海南教授总是希望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劝慰莘莘学子:“不吃苦,怎能取得成功?”


      孔教授在日本访学期间曾利用周六日的休息时间攻读了博士学位,访学科研的城市和攻读学位的学校之间相隔二十几小时的车程。他用国家提供的生活费兼顾研究与攻读博士,只能选择最普通廉价的火车,常年需要连夜辗转倒车,保证第三日清晨准时赶到教室。倒车过程中担心错过站点影响转接,为了抵抗一阵阵袭来的困意,孔海南老师选择了在车上翻译日语科技辞典,并全部翻译完成了。日本《读卖新闻》的一位记者深深为孔老师坚毅的精神所打动,为他撰写了长篇报道,收到了很大的反响。无论何时何地,乐观进取和坚毅不拔的精神是没有国界的,总是受到大家的敬佩和赞扬。那位记者一直与孔老师保持着长久的友谊,当年还四处呼吁慈善家支持这本宝贵的日德英汉四国对照科技辞典出版印刷。



       “对于学生来说,去洱海了解中国少数名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不都是上海这样的现代化城市,也有大量的经济欠发达的洱海”中国的发展需要各民族之间的多方面协同发展,洱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环境保护方面的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生都有用武之地。目前,每年有数十个交大师生团体去云南当地进行社会实践。



对于黄旭华来说


核潜艇之父的伟名之下

是隐姓埋名数十载的孤独


对于屠呦呦来说


诺奖沉重的分量背后

藏着无数个重复实验的枯燥日夜


对于孔海南教授与他的团队来说


       洱海流域的综合治理还需要二十年的奋斗,还需要各界的多方支持,需要投身于其中的学者坚守岗位,持之以恒,无论是积极投身科学研究,还是投资创设基金会,孔海南教授从始至终都在为“久久为功”的洱海水质努力着。



苍山不墨千秋画

洱海无弦万古琴

湖水治理亟待行

久久为功方始终


      在一代又一代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终有一天,洱海能重现苍山月照、鱼鸟相携的秀丽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