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新奖助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座谈会

许杨 2009-04-14 7382

 

   “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不是一个人能赚多少钱,而是他能够帮助多少人改变生活。” 4月7日下午,张乃新基金会负责人刘伦先生及其夫人与张乃新奖助学金的获助学生代表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铁生馆举行。曹伟老师主持座谈会,校基金会副主任金瑶,学生处学生事务中心主任金健美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刘伦先生与获奖学生代表展开热烈的对话,学生们就目前在课业等问题上遇到的困惑与刘先生深入探讨。当晚,一百余名获得张乃新奖助学金的受助学生与刘伦先生等一行共聚晚餐,并与刘先生展开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晚餐结束后,刘先生就同学们普遍面临的问题向在座同学做综合答复。

 

不以金钱衡量成功

    座谈会上,一位大一的同学谈到自己希望在大三后去大西北支教,以此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另一位同学则向在座学生介绍“感动交大十大新闻人物”——陈恩桃,一位来自四川自贡穷苦农民家庭,本科期间同时打过6份工、资助8个贫困孩子读书的“打工王子”,在读研究生期间,为支援灾区建设,在做满一年的志愿者后,毅然决定休学,暂时放下正在攻读的研究生学位,继续留在灾区,为重建事业尽绵薄之力。刘先生与在座师生被陈恩桃的事迹深深感动,刘先生感慨地说,我们并不需要等待,现在每个人都有力量关心和帮助周围的人。但刘先生语重心长对在座学子说,在做任何决定前,我们要量力而行,要思考是休学一年帮助人多还是你毕业后能帮助的人多,想一想优先次序再做决定。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以金钱为衡量标准,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影响多少人生活的改变,这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一位大一物理系的学生谈到自己无法确定是否喜欢目前所学的专业,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专业比较枯燥,而且将来发展途径唯有深造,因此感到困惑与迷茫。另外一位大一法律系新生,虽然如愿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但发现交大是个理工科气氛很浓的学府,而学文科的自己每天不得不扎堆于高数,物理之中。面对众多学生面临的课业烦恼,刘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刘先生指出,首先要明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在做任何决定之前,找全资讯,并与周围的学长,老师多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不可贸然做决定,但最后要自己选定目标,然后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成功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无论成功的步伐或快或慢,只要执着地坚持,总有一天会达到你的目标。对于目前现实社会浓郁的务实气氛,刘先生认为只有对某一学科执着的喜爱,才可能最终有一番成就。许多人往往选择最热门的专业而忽略了自己的兴趣,然而这样选择的人最多只能念到硕士,不可能再攀登更高的学术山峰。

 

天助自助者

    目前同学们较为关注的是就业,因此刘先生与在场学子悉心分享了许多面试技巧,刘先生谈到,在面试之前,先要通过网络资讯详尽了解公司方方面面的情况,了解越多对面试越有利。在面试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充当被问的角色,而是要多多向面试官询问公司的相关情况,让面试官发现你的与众不同,加深对你的印象。并且刘先生向学生们传授回答面试问题的技巧,例如,如何使回答具有创造性,如何争取思考时间等。届于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就业环境对现在的毕业生不是特别理想,刘先生鼓励在座的大四学生,不要气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恒心,一定会有成功的明天。刘先生把现在的大环境比喻成逆风行驶的帆船,帆船在水上航行,无论顺风,逆风,只要掌好舵,都可以前进。因此只要一个人有决定,毅力,无论任何困难都可以被克服。刘先生意味深长地说,在任何环境下,不能气馁,要相信自己,任何人都不可能打倒你,不管外界环境怎样,随时充实自己,任何困难都可迎刃而解,天助自助者。另外,刘先生劝诫我们在职场上要与人谦虚,虚心求教,要时刻提醒自己“满招损,谦受益”。

 

相关新闻:

    张乃新先生(Robert N. Chang)曾于1946年就读于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1948年12月随双亲定居香港。后赴美深造,经艰苦创业,取得事业成功。他晚年“深深体会到他的成就与财富,多得益于当时亲人的资助”,除资助他曾受恩亲人之子赴美求学,取得事业成功外,还于1996年立下生前信托与遗嘱,用极大部分遗产成立一个慈善教育基金会,“以资助在社会有志向学,但碍于经济困难的优秀青年,能圆其梦,实践其理想,伸展其报复进而回馈社会”。张乃新学长于1999年5月因中风不治辞世,享年72岁。自2001年以来,通过亚洲基金会的运作,张乃新基金会在我校开始设立奖助学金,以每年1.9万美元追加,奖助学生每人每年4000元人民币。2004年,奖助金额已达每年7.6万美元,奖助名额已达每年155人,符合条件的学生可连续发放至毕业。张乃新奖助学金项目是我校本科生奖助学金中人数较多、金额较高的奖项之一,对我校本科生帮困助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校友会编辑部  金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