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者殷伯涛:从芯片老兵到硬科技捕手的五次跃迁

交大新上院 2025-07-08 154

“人生如过关打怪,每5年必须突破一次认知边界”

坐在展想广场元禾璞华上海办公室的殷伯涛,望着隔壁醒目的紫光展锐logo,感触万千。展想广场,这座曾经的张江“荒凉地标”,如今承接日均3万白领的通勤,更几乎见证了紫光展锐从初创、美国上市、退市、再重启的全周期,而紫光展锐(原展讯)更陪伴了殷伯涛在中国半导体领域耕耘的25载。

上海交大校友、元禾璞华合伙人殷伯涛,其职业生涯几乎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从上海交大精密仪器系毕业后,殷伯涛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创业后,就去了展讯,成为展讯的第23号员工。当时的展讯通信,办公地点只有一间六七十平方米的房子,公司里一半员工在美国,另一半在上海张江的一栋小楼里。

上海交大校友、元禾璞华合伙人 殷伯涛

在殷伯涛看来,半导体产业天生就是贴着“创业”标签的。

年轻时的殷伯涛是公司里有名的拼命三郎,深夜的展讯办公室,曾见证其年加班1700小时的纪录。29岁,便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家的镇宅之宝”殷伯涛笑着说。之后其转到管理和经营路线,一路升到紫光展锐高级副总裁,这一路也见证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筚路褴褛的创业历程。殷伯涛感叹,“我们这群工程师真的改变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历史!”

作为半导体老兵,在加入元禾璞华后,殷伯涛迅速投出了紫光展锐、百度昆仑、中安半导体、频准、复享、季丰电子、化讯、衡封、艾菲博、聚复、飒智等多个优秀项目,更投出了南芯、慧智微、帝奥微、黑芝麻、贝克微、亚信安全等6家上市公司。

“半导体是压舱石,材料是未来十年的星辰大海,AI应用会是真正爆款。”谈到元禾璞华的投资思路,殷伯涛对「交大新上院」说道。而在其办公室悬挂的“顺势而为”书法,恰是其投资理念的注脚。


01 两个 “18”

1996年考入上海交大的天津少年殷伯涛,很早就确立了其人生的信条:“上海是能闯荡的江湖”,父亲为其铺就的仕途之路被毅然放弃——“我更向往市场化规则下的公平竞技场”。这种对市场规则的敬畏,成为其日后管理数千人跨国团队和经营几亿美金的产品线,转战投资的底层逻辑。

本科毕业后,先在一家台湾的芯片设计公司做研发,很快不甘平淡的殷伯涛与大学室友创业成立了家公司,在张江租下间小办公室开发VOIP电话系统。“每月领1000元生活费苦苦支撑,很遗憾最终因销售不顺,融资无门而解散”。殷伯涛回忆到,而这段经历给他之后的职业生涯刻下深刻烙印:技术只是创业的基础,商业模式和市场推广更为重要,技术与资本结合才能创造更大价值。

因缘际会下,2001年他去了展讯成为了其“23号”员工。“我当时看了很多家芯片公司,包括欧美在国内的一些公司,往往都是客户支持、市场类的职务,完全没有核心研发的,展讯是我少数能接触到芯片核心技术的企业。”殷伯涛回忆到,当时中国的芯片设计制造和国外相比,几乎是0和100的差距。当时的半导体企业,高管更几乎都是“海归”,展讯就是由陈大同博士等4位创始人从硅谷回国创办的。

“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芯片却全要靠进口。2G已经没办法了,如果3G还是如此,实在无法交代!”这是展讯成立的初衷和背景。

很快,殷伯涛成为了公司有名的“拼命三郎”,年加班达到1700小时,少有人能够超越。让殷伯涛为之“拼命”的是一款名为GSM/GPRS(2.5G)多媒体基带一体化单芯片SC6600B。当时业界虽然普遍看好3G,但3G芯片研发资金投入大,且投入产出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相比之下,2.5G 芯片投入相对较小,既能验证产品效用,又能培养团队,因此SC6600B成为展讯内部的“一号工程”。

殷伯涛在展锐工作时

整整5年时间,殷伯涛和团队日夜兼程研发设计GSM/GPRS芯片,每天看着电路图和代码。他至今还记得那个关键的夜晚,数名工程师围在测试台前,轮流进行各种调试、测试。凌晨三点,当示波器上的波形终于稳定时,电话接通了!有人打开窗,张江初冬的寒风涌进来,吹散了屋内的泡面味。“这也意味着展讯能拿到钱活下去了。”殷伯涛笑着说道。

由此,殷伯涛在展讯一战成名。

06年,殷伯涛带领团队开发的GSM/GPRS多模手机核心芯片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作为关键贡献者,殷伯涛获得了个人证书。这份荣誉被他珍而重之地“供”在家中,成了全家引以为傲的“镇宅之宝”。

此后,展讯和联发科携手,奠定了山寨机的繁荣。

如果说,殷伯涛用第一个“5年”证明了,欧美公司做一个芯片实现量产需要两年甚至三年时间,而中国人可以通过不懈努力,仅用十三/十四个月就能做到量产。那下一个“5年”,则是他突破自我的挑战之路,完成从工程师到事业部产品负责人的蜕变,成为展讯史上最早本土培养的VP。

2006年,作为展讯认定的“高潜质”员工,殷伯涛“拜师”陈大同,成为陈大同的“徒弟”,而正是在随后陈大同的言传身教中,殷伯涛完成了从研发技术负责人向产品负责人的转型,更率领展讯TD事业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为适配中国自主3G标准TD-SCDMA,殷伯涛率领的团队需要扛着半人高的测试设备辗转三大运营商试点城市。殷伯涛至今还记得,某次在青岛路测时,民警用手电筒照着这群深更半夜才出动的“可疑分子”:“你们是不是在搞间谍活动?”

殷伯涛心里是憋着一口气的,当时的展讯虽然已在美国上市,但因为市场和产品原因,展讯股价从上市时的17美金,最低跌到了5毛美金以下,很多同事看着已经跌成“废纸”的股票,“哭”着离开了公司。但殷伯涛不甘心,下定决心一定要把TD这个产品做成功。

而最终,正是他率领的TD事业部给展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展讯在TD-SCDMA领域曾一度占据70%到80%的市场份额,成长为全球前三的手机基带芯片设计企业,并一度成为中国半导体最大的芯片设计公司。

“展讯的股票从不到5毛钱翻到了30多块美金,股价涨了六七十倍。”而更让殷伯涛欣喜的是,TD-SCDMA芯片采用的是中国自己的标准,无需付费,降低了成本,展讯更一举在芯片行业站稳了脚跟。

2012年,殷伯涛成为展讯历史上本土最年轻的VP之一。2013年,展讯被紫光集团以17.8亿美金收购,并更名为紫光展锐,届时展讯已是全球第三大手机基带芯片供应商。

而之后的两个5年,殷伯涛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芯片行业领军人,担任紫光展锐高级副总裁,负责整个研发和客户支持部门,最多时管理全球1500多名员工,成为展锐最大的部门负责人;之后又负责展锐最大的手机产品线,几亿美金的年收入,完成了从产品负责人到管理者再到经营者的转变与跃迁。

为管理种姓意识强烈的印度工程师,他曾咬牙买下名贵腕表,"我必须显得比他们更'上流”",殷伯涛笑着说道。为率领全球化团队,在印度,他学着手抓咖喱饭;在硅谷,他学会用家庭晚宴建立信任;在台北酒桌上,他用划拳文化拉进两岸团队。

在展锐的18年,殷伯涛见证了公司乃至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起起落落,也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荣誉,这些经历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为他日后的投资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殷伯涛离开展锐,加入了元禾璞华,开启了投资生涯的新篇章。

巧合的是,在进入投资行业后,正是殷伯涛主导了元禾璞华对紫光展锐的投资,其联合合作伙伴向紫光展锐投出了18个亿。“当时,签署投资协议的办公室,恰恰就是我原来的办公室”,殷伯涛觉得,这仿佛为他在展讯的旅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两个“18”

——18年的展讯生涯与18亿元的投资。


02 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转战投资的殷伯涛放下高级副总裁的光环,像新人般背着双肩包跑工厂、看项目。

“没有前呼后拥的团队,没有办公室,就连家人也疑惑‘之前风光无限,现在怎么天天在家’”,殷伯涛像刚毕业的年轻人般一个字一个字敲着投资分析报告,“从0开始,我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刚毕业做投资的年轻人”,殷伯涛对「交大新上院」说道。

从产业到投资人,这一转变并非易事。殷伯涛觉得,投资人必须踏踏实实深耕产业,赢得创业者的信任,做好“副驾驶”。

而半导体老兵的直觉,或许比投资分析报告更锋利。

或许外界会认为,2019年底才进入投资圈的殷伯涛,错过了半导体投资的最佳时机。但殷伯涛觉得,“当你挖掘、投资到市场上前3%到5%的项目,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总能穿越周期。”

在投资策略上,殷伯涛主张“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他曾与团队为了实地考察一家企业,翻了两座山才找到。 “当下投资人要能够‘上山下乡’,深入工厂,找寻那些优秀的小镇发明家。”

殷伯涛出席“2025 交大母基金CEO大会”

在元禾璞华的又一个“5年”里,殷伯涛主导投资了60多个项目,投资金额近30亿元,更投出6家上市公司,并成功积淀了一套自己的投资方法论。他独创的“三色笔记法”:红色标注技术壁垒,蓝色勾画产业链卡位,绿色圈定团队特质,5年来,他用这套方法捕获了一众硬科技明星项目。

从芯片老兵到硬科技捕手,殷伯涛始终在时代浪潮中校准航向。很难想象,他的最大业余爱好是养花园里那些“花花草草”,与“花草”为伴,是他最“放空”自己的时间。而正是这些“花花草草”们,也让他感悟生命的运行规律,悟出了投资的真谛:“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如今,殷伯涛也在试图脱离自己的舒适圈,进入下一个突破认知边界的5年,未来元禾璞华的投资策略也将从押注半导体,到更为多元化。“半导体是压舱石,材料是未来十年的星辰大海,AI应用会是真正爆款。”

在最近举行的“2025 交大母基金CEO大会”上,殷伯涛对出席的众多交大校友们说道:

“当前把握技术创新从0到1的关键,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科学家创业的成功率。而元禾璞华会帮助从0起步的教授、研究员,完善创新创业机制设计,让他们少走弯路、避免踩坑。”

殷伯涛喜欢喝茶,他喜欢在办公室茶桌边招待客人。或许硬科技投资的本质,恰似普洱茶的渥堆发酵与陈化过程,需以时间之力将“青涩的科研嫩叶”转化为“醇厚的商业茶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