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第一届上海交通大学“睿远科技大奖”数学与物质科学奖颁奖大会举行

11月22日傍晚,第一届上海交通大学“睿远科技大奖”数学与物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在李政道研究所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睿远科技大奖评选委员会主任丁奎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睿远科技大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林忠钦,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睿远科技大奖评选委员会委员张杰,中国工程院院士、睿远科技大奖评选委员会委员凌文,上海交大原校长谢绳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沈元壤,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国桢,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大校友叶军,上海交大校董、睿远基金创始人陈光明,上海交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徐学敏,首届(85级)试点班老教师及20余名校友,叶军院士的家人及母校绍兴一中师生代表,未来科学大奖机构代表,上海交大相关部门和院系的负责同志和师生代表出席颁奖大会。颁奖大会由张杰主持。

图1.jpg

图2.jpg

图3.png

丁奎岭在致辞中表示,“睿远科技大奖”是对胸怀祖国、勇攀高峰、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精神的一种弘扬与传承。他强调,交大人要勇担时代责任,牢记初心使命,携手同心,用交大人的勤奋与智慧,坚守与奉献,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促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4.jpg

陈光明在致辞中表示科技创新不仅是瞬间的发现,更是长久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持之以恒的坚持,科学家精神是宝贵精神财富,希望睿远基金能携手母校凝聚交大力量,以绵薄之力支持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图片5.png

图6.png

叶军荣获第一届“睿远科技大奖”数学与物质科学奖。叶军院士基于在超冷原子、相位稳定激光等领域的突破,发展了世界上最精确的原子钟,制备出世界上首个极性分子的量子气体,为超冷化学、关联量子物质和物理常数的测量奠定了重要基础。林忠钦宣读颁奖词,张杰院士解读获奖人工作,丁奎岭、陈光明为叶军颁发获奖证书。

图片7.png

叶军在获奖感言中表达了对睿远科技大奖评选委员会给予自己巨大荣誉的感谢。他表示交大是自己科学起步的摇篮,获母校这份殊荣,内心非常激动。他忆述了在交大求学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长期支持自己的家人和培养过自己的老师们的感激之情。他用自己30余年从事科研工作的切身感悟,对交大校训“饮水思源”进行了深刻的诠释:思源即是基础研究,没有最深邃的思想,最挑战的假设,就会失去发明创造的根基和动力,就不能产生最有创新力的工程;同时,没有第一流的工程,就只能停留在空想和争论,就不可能用科学思想去造福人类。“饮水思源”告诉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科研,也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图片8.jpg

当日下午,“交大·睿远讲坛”在李政道研究所南五报告厅举行。叶军以“为基础物理开创一个量子前沿”为题为现场200余名交大师生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并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同时,近2万人观看了线上直播。报告由物理与天文学院特聘教授何峰主持。

图片9.png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30年前学校创立理科试点班开启基础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一批以叶军为杰出代表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面向国际科技前沿不断取得突破性贡献。“睿远科技大奖”的设立,既是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文化的承载,也是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学担当的具体实践。

图片10.png

“睿远科技大奖”授予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世界级原创成果、在应用研究领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科学前沿探索中做出世界公认的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原则上获奖人年龄不超过70周岁。“睿远科技大奖”分设数学与物质科学奖、工程与材料科技奖、信息与空间科技奖、海洋工程与海洋科学奖、生命与医学科技奖5个领域奖,每届各领域获奖人原则上不超过1人(奖金200万元人民币)。第一届上海交通大学“睿远科技大奖”获奖结果在纪念建校127周年大会上宣布,叶军、丁文江、陈竺三位功勋卓著的交大人获此殊荣。5月23日、9月23日分别颁发了“睿远科技大奖”医学科技奖、工程与材料科技奖。9月底,第二届“睿远科技大奖” 提名工作启动,新增的“睿远青年科技奖”于同期启动提名工作。

附:第一届上海交通大学“睿远科技大奖”数学与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叶军院士简介

叶军(Jun Ye),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现任职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以及二者共建的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JILA)。1989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前沿研究,包括超冷原子-分子、量子精密测量、量子光学等领域。叶军基于在超冷原子、相位稳定激光等领域的突破,发展了世界上最精确的原子钟,做出了许多世界首创的研究工作;实现了极性分子量子气体,开拓了超冷化学和量子化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发展了光学频率梳及其在光谱学中的应用,拓展了在远紫外和中红外光谱区域的频率梳及其应用。发表400余篇学术论文,受邀作学术报告600余次,他的工作被引用超过60000余次,连续十年入选“高被引科学家”。荣获一系列重要奖项和荣誉,包括5块美国商务部金牌、美国物理学会Norman F .Ramsey奖、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I.Rabi奖、美国物理学会I.I.Rabi奖、美国光学学会William F.Meggers奖、2020年度“墨子量子奖”、2022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等。

成果奖励办公室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王双双
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