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汇聚高校基金会同行 构筑疫后公益新生态

第二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11月6日,第二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简称“清华基金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简称“上海交大基金会”)联合主办。“同道而行,功存教育”,作为高校慈善领域的年度盛会,本次论坛不仅汇聚了近百所高校的近200名业内同行,更邀请了众多公益慈善行业基金会及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大学基金会抗击疫情的作为,交流多元化筹资模式创新,研讨大学基金会新时期的使命与担当。

1.jpg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高校基金会第一时间采取行动,支援抗疫一线物资、筹措科研资金支持、传播公益慈善理念,为促进公益事业和公益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以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了贡献。因此,本次论坛围绕“高校基金会抗疫实践与思考”、“新形势下高校基金会筹资战略”以及“高校基金会的社会经济角色发展”等议题,聚焦如何助力高校基金会更好地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领域,同时聚合高校基金会慈善力量,造福社会。

2.jpg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上海交大基金会理事长杨振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赵路,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梅哲,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基金会理事长杨斌,以及上海交大党委常委、副校长、上海交大基金会常务理事张安胜等出席本次论坛。20余位高校基金会代表、慈善行业基金会代表展开圆桌论坛讨论。论坛由清华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上海交大基金会秘书长程骄杰主持。

3.jpg

杨振斌首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大基金会,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来自多个国家以及全国超过30个省份的交大人自发开展爱心接力,通过善款物资、技术支持等方式驰援抗疫,凝聚成一股强大合力,共克时艰。此次论坛将关注点放到了“后疫情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公益慈善的发展之路,是立足当下、影响长远的探索和思考。中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已不再是关乎一校未来的成长,更是连接社会和高校的纽带、科技转化的平台、人才培养的助力,以及文化传承的桥梁。

杨振斌指出,做好基金会的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广大校友的持续支持,创造良好的美誉度,赢得社会的信任。他分享了校友感恩母校,捐赠支持母校的实例,指出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关爱和支持,对培养学生感恩情怀,从而持续支持母校的重要性。他期待论坛主讲嘉宾和研讨嘉宾的真知灼见,也衷心希望以本次论坛为起点,各高校基金会同仁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使高校基金会拧成一股绳,助力社会公益发展。最后,他感谢清华基金会选择交大基金会作为论坛联合主办单位,兄弟单位通力合作,亲密无间,使这场全国高校基金会共同参与的思想与精神的盛宴得以成功举办。杨振斌期望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能够发展成为中国高校公益慈善交流的品牌平台,大家凝心聚力,共商大计,必将对高校基金会的发展繁荣起到深远影响。

4.jpg

梅哲表示,上海是一座公益之城,具有历史悠久的慈善公益文化传承。今年新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疫情,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抗疫。上海138家慈善组织总捐赠收入达18.76亿元,其中,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5300万元,交大基金会捐赠1883.7万元,约占上海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的35.5%,排名第一。在支持社会抗疫的同时,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各高校还统筹经费资源,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渠道,自主设立应急专项资金,资助疫情防控关键技术攻关和临床研究。

梅哲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高校基金会展现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端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等方面独特优势,必将进一步提升高校重大疾病防控与防治研究的科研攻关能力,进而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后疫情时代,愿高校基金会进一步弘扬抗疫精神,用慈善之心造福民生。未来,民政部门将与各高校基金会携手共进,为增进民生福祉同道而行。

5.jpg

赵路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基金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实行由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接受社会捐赠的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总投入一直呈上升势头。今年,受全球疫情的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我国财政预算安排压力很大,在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大格局下,高校基金会始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军。

赵路指出,高校基金会通过吸纳社会资源,积极支持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需求等领域,积极贡献高校基金会的力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清华基金会、上海交大基金会等很多高校基金会,有很多好做法、新经验,值得相互借鉴学习。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肆虐,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复杂,新形势变化必然对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需要我们深刻认识新形势、新变化,主动应对,攻坚克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他希望藉由此次论坛,为新形势下高校基金会建设,为更好地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再创佳绩。

6.jpg

杨斌表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以第三次分配为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确立慈善等公益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基金会行业应藉此充分借鉴国内外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经验,积极参与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第三次分配制度,加强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他回顾新年伊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指出在国内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高校基金会展现了作为社会组织的使命与担当,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变局”中,高校及其所代表的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成为变动世界中的核心国家能力之一。杨斌回顾今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迎来了首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2020级本科新生,开启了大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指出高校基金会应该紧跟国家战略和学校部署,为基础和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创新和长期稳定的社会资源支持,在后疫情时代,为国家和社会供给更多“从0到1”的突破和创新型人才。

杨斌表示,去年,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25周年为契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此时我们高校基金会站在行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交汇点上,再次相聚。他由衷希望论坛能够吸纳越来越多公益慈善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加入,交流经验,启发智慧,砥砺碰撞出行业发展的新思维新理念,做成中国教育公益慈善界的顶级活动。

随后,清华大学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上海交大基金会秘书长程骄杰、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在论坛上做主旨发言。

袁桅.jpg

袁桅表示,过去的一年是天翻地覆,惊心动魄的一年,中国的高校基金会都经历了许多新的挑战,让基金会的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她从基金会定位的三个方面分享了高校基金会发展道路的思考。在资源筹募方面,要构建完善的资源筹募和捐赠人服务体系,配合学校总体布局,开发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她重点分享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春风基金”和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两个案例的详细情况。在模式创新方面,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开创了股权捐赠、物业捐赠、遗产捐赠,以及AED设备捐赠等多元化捐赠方式。在项目管理实践方面,服务学校中心工作,重大项目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加强全周期监管,项目执行严格,要求落实有序。

袁桅分享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投资增值情况以及在抗疫方面的工作。她指出,今年中央的十四五规划中再次提到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格局,把慈善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后疫情时代大学教育基金会共同面临的时代的命运和机遇。

程处1.jpg

程骄杰表示,中国高校基金会正遇见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他从大学基金会的定位、内涵、路径三个方面,谈了后疫情时代中国高校公益慈善的若干思考。程骄杰表示,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对于高等教育,重点在于提升内涵建设,在变革的时代中把握主动。他认为大学基金会的定位从外部视角看,必将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财源,且募款空间及潜力巨大。从内部视角看,大学基金会必将对学校内涵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之后,程骄杰介绍了我国大学基金会的发展情况,他表示捐赠基金要在关注奖助学金和楼宇冠名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技术转移活动上。基金会保值增值投资活动要通过专业机构来实现回报和进行风险控制,同时可以与大学技术转移活动形成良好的耦合。最后,他认为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的高校要走出中国大学基金会自己的发展道路,共同为中国高校公益慈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金锦萍.jpg

金锦萍首先用数据介绍了中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现状,高校基金会数量增长迅猛,目前有572家高校基金会,数量占据全国基金会总数8%不到,但是净资产规模占据所有基金会资产规模的1/4。985高校基金会数量较少,但资产占比大。高校基金会收入逐年增长,但占整体比例逐年降低,捐赠收入与投资收入此消彼长,项目数目增加,但平均规模下降。高校基金会项目关注领域日趋多元化,总体来说,高校基金会合规披露差强人意,参与等级评估较少。然后金锦萍探讨了高校基金会的宗旨、使命和愿景以及基金会与高校、校友会的关系。她认为,办好一所大学,进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因为大学本身就承载着公益价值,高校基金会的未来可期,我们要创造历史,温和而坚定地守望着人类文明的珍宝。

一.jpg

随后,在清华基金会副秘书长孙大鹏主持的“‘扎根高校,同心抗疫’——高校基金会抗疫实践与思考”圆桌论坛环节,参加讨论的高校基金会代表和院系代表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了抗疫特殊时期,不同高校应对疫情的经验和思考,生动诠释了高校基金会的专业责任与使命担当。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邓小梅、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沈黎勇、中山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黄瑞敏、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赵卫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周宇、南京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丁智阳、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参加讨论。

二.jpg

在上海交大基金会医学分会秘书长蔡伟主持的“新形势下高校基金会筹资战略”圆桌论坛环节,参加讨论的高校基金会代表分别从筹资、项目管理、投资收益、媒体传播等专业角度,结合自己所在高校的实例,介绍了筹款工作中的实践和思考。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章晓野、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燕、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刘旻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吾龙、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郭海鹰、南方科技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涂蓉辉、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傅璇参加讨论。

三.jpg

在清华基金会副秘书长赵劲松主持的“高校基金会的社会经济角色发展”圆桌论坛环节,参加讨论的慈善行业基金会代表分别从会不会继续支持高校基金会发展和对高校基金会在公益圈的价值和期待两方面交流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郭素、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春苗、唐仲英基金会总监朱莉、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副秘书长梁范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上海交大基金会秘书长助理于洋和清华基金会秘书长助理苏郁松参加讨论。

张.jpg

张安胜致闭幕词。他对清华大学发起本次论坛表示感谢,对各兄弟院校以及各位嘉宾的莅临和精彩分享表示感谢。他用三个词来总结今天的论坛:疫情、情怀、专业化。他认为人类经历了疫情这场重大的变故,会给我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社会管理方式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从而带给我们机遇和挑战。他坚信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征程中,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强。这意味着我们拥有更多的家国情怀,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类苦难积极贡献自己力量的情怀,以及促进人类新文明发展的情怀。他表示,无论是兄弟高校基金会还是上海交大基金会的同仁都越来越专业化,这预示着高校基金会将日益影响深远,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迎来更辉煌的时代。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高校基金会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投身抗疫。本次论坛推出“微光公益人”——高校基金会抗疫线上展览,汇聚50余所高校基金会超过300张图片,展现了高校基金会积极筹措抗疫物资,支持抗疫科研探索,努力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的动人画卷。

清华基金会、上海交大基金会
发展联络处
许杨